菏泽鲁西新区商务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您的位置:
> 详情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浙江省加快合成生物技术创新 引领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发布日期:2025-05-14 11:30:47   浏览量 :3
发布日期:2025-05-14 11:30:47  
3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浙江省加快合成生物技术创新 引领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资源和合成生物、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细胞培养、酶工程等手段,进行物质转化和加工的新型生产方式,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是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对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加快我省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引领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抢抓生物技术演进带来的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创新氛围浓厚、产业基础扎实、数实融合深入等方面的优势,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主线,围绕医药、材料、化学品、农业、食品、能源等领域,聚力打造创新策源地,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按照区域特色化、行业融合化、产业集聚化的思路,加快推进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力争到2027年,以科技创新有效带动产业创新,在生物制造领域新增培育5家省级以上创新载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50项,取得20项前沿引领性技术成果,引进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团队;以机制创新构建畅通高效的技术成果转化路径,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学品、生物材料、生物育种等领域打造10大标志性产品;以未来产业先导区引领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培育,建设省级孵化器(科技园)和专精特新产业园15个,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单项冠军企业5家,生物制造核心产业规模达到**亿元,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二、发展方向

(一)生物医药。以满足高品质健康生活需要为导向,重点发展创新药、原料药中间体、创新疗法和体外诊断。围绕创新药发展生物新型多靶点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核酸药物、基因编辑的工程化免疫细胞/干细胞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合成细胞因子药物、蛋白降解药物、抗肿瘤靶向药物、生物类似药、RNA 疫苗、海洋药物;围绕原料药中间体发展抗生素、维生素、他汀类药物、青霉素、西格列汀、紫杉醇等重要药物的生物合成新路线与新技术:围绕创新疗法发展细胞免疫疗法、基因疗法、工程化细菌疗法、人工病毒/噬菌体;围绕体外诊断发展 POCT 分子诊断、全自动基因检测机器人。

(二)生物化学品。以传统生产方式选代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重点发展酶制剂、化妆品原料和工业化学品。聚焦提升酶制剂的生产效益、稳定性和安全性,开发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脱氢酶、糖异构酶等酶制剂;聚焦提升原料环保性质量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开发基于生物提取的玻尿酸、角鲨烯、视黄醇、胶原蛋白等化妆品原料;聚焦推动传统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探索开发乙醇、丙二醇、乙二酸、丙烯酸等大宗化学品和颜料、染料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

(三)生物材料。以推动前沿新材料创新突破为导向,重点发展生物基塑料和高性能蛋白。围绕天然微生物代谢途径合成法发展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淀粉塑料等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围绕聚合物中间体再化学合成法,发展尼龙(PA)、热塑性聚氨酯橡胶(TPU)聚乙烯(PE)等化工聚合塑料;聚焦优越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发展蛛丝蛋白、蚕丝蛋白等纤维材料,推动在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聚焦特殊功能和高活性,发展黏附蛋白、抗菌蛋白等生物活性材料,推动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

(四)生物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效率为导向,重点发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围绕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和宜机专用,在农作物、畜牧业、林业、水产等领域发展生物育种,采用全基因组、基因编辑等前沿育种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生物新品种,研发配套生产技术和高效养殖模式;围绕减少化肥使

用和碳排放,开发植物内生真菌、固氮菌、光合菌、微藻等多功能微生物肥料;围绕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动物免疫,开发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新型生物杀菌剂、昆虫行为调控剂以及饲料添加剂、减抗新兽药、动物疫苗等;围绕减少抗生素使用和提高抗逆(病)性,开发绿色环保的添加剂和免疫制剂。

(五)生物食品。以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为导向,重点发展食品添加剂、替代蛋白和健康食品。聚焦食品品质提升和保鲜加工,开发营养强化剂、保鲜剂、稳定剂、香精、功能性配料等食品添加剂;聚焦公众健康水平提升,开发植物基蛋白、微生物发酵蛋白等替代蛋白;聚焦特定消费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研发富含功能性膳食纤维、多糖多酚、生物活性肽等活性因子的功能性健康食品。

(六)生物能源。以实现绿色生产、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导向,积极研究生物燃料和新型生物能源。围绕优化碳源和发掘新生物能源形式,研究开发生物柴油和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乙醇等生物燃料,研究探索生物脂肪烃、生物氢、生物电等新型生物能源。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面向合成生物技术建设实验室、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创新载体,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浙江大学依托浙大国际科创中心、良渚实验室,支持西湖大学依托西湖实验室、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打造全球合成生物技术创新策源地;依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湘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聚焦生物农业、生物育种,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农业创新策源地;支持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产业创新载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围绕产学研用合作,聚焦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引进落地或合作共建高能级创新载体。支持合成生物学自动化科学装置争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构建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创载体、高端人才网络。(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以下各项工作均需相关市、县(市、区)政府推进,不再单独列出)

专栏1 高能级创新载体

1.浙江大学。依托浙大国际科创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高水平建设自动化合成生物学科学装置、细胞工厂构建技术平台、蛋白质改造技术平台、BTIT 交叉融合平台;高水平打造良诸实验室,突破CART 细胞免疫疗法、巨细胞疗法临床应用技术瓶颈,攻克双抗/多抗、抗体偶联药物、细胞因子药物等设计关键技术,构建通用型的组织细胞和类器官库,建设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重大科创平台;推进浙大合成生物技术制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大科创传化创新研究院建设,加速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制造产业的产业化应用。

2.西湖大学。高水平建设西湖实验室,搭建基础研究中心、基因编辑中心、转化应用研究中心和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打造全链路基因编辑治疗技术平台;高水平建设浙江省功能分子精准合成重点实验室,打造功能分子精准合成研究领域的世界一流基地;依托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聚焦生物医药、生物材料和生物农业,打造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平台和微小型技术开发与生物制造系统。

3.浙江工业大学。依托钱塘生物产业研究院,从计算设计、适配组装、过程耦合及应用示范等层次开展全链条研发与创新,实现特定化学品合成途径设计与精准重构;依托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营养与医学化学品、医美生物、生物材料及健康代糖品,围绕智能生物制造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

4.宁波大学。依托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联合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围绕脑健康维护和脑功能增加新药、健康食品等的研发与产业化,建设海洋脑健康产品物质资源库,打造脑功能研究和功效评价平台。

5.温州医科大学。依托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突破FGF 激发代谢调控信号传递、稳态重建等科学问题,攻克生长因子成药难题,打造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创新平台。

6.杭州医学院。依托国家浙江新药安评中心、浙江省新型疫苗工程研究中心、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ABSL-3),开发药物发现和筛选的新方法,打造智能化、精准化的创新药物高能级服务平台。

7.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高水平建设湘湖实验室,围绕农业核心种质资源生物制造与生物互作研究,开展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育种等领域的应用,发展“高附加值物质重构+植物工厂反应器”应用场景创新模式;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聚焦中药材育种、生态种植技术、功能产品开发,打造国内一流的中药材创新中心。

8.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依托中科院医学所医学合成生物学中心,衔接基础科学突破与临床医学应用,打造用于疾病精准诊断临床应用的合成生物学生物传感系统,开发用于研发mRNA 疫苗、疫苗佐剂、靶向药物的大分子生物合成方法,构建新型人工细胞体系。

(二)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人民生命健康和产业发展需求,将生物制造列入省级科技计划重大专项,有组织地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基础理论发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与省外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现代化工程技术,梳理攻关清单,编制合成生物指南和专题实施方案,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基因编辑、基因合成、基因测序、AI+基因组学、体内定向进化技术等使能技术,着力发展底盘细胞设计和制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代谢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等赋能型技术,研发攻关PCR仪、基因合成仪、发酵罐、细胞培养箱、生物反应器等仪器设备。(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农业农村厅)

专栏 2 关键核心技术

1.基因编辑。开发更精准、高效、全面和智能的CRISPR 基因组编辑技术,探索开发不依赖于CRISPR的新型颠覆性基因组编辑技术,重点攻关高效制备与分化技术、大片段 DNA 插入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千细胞和免疫细胞高效率基因编辑技术。

2.基因合成。优化和发展现有 DNA 合成技术,推动 DNA 合成、组装与纠错相关技术向高通量、自动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创新,加快突破以 DNA 酶法合成、DNA 芯片合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 DNA 合成技术。

3.基因测序。结合合成测序、焦磷酸测序和连接测序等创新技术加快推进 NGS 技术发展,以快速测序大量的DNA。

4.AI+基因组学。加快生物与信息融合,开发大数据分析、经典机器学习方法、深度学习使用方案和共性平台性技术,应用于基因组数据分析与解释、单细胞测序、长度短测序、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优化、基因合成与组装自动化、蛋白质智能设计等领域,实现基于人工智 能的蛋白质定向进化、酶性能优化、调控元件优化、基因线路设计及代谢网络设计。

5.体内定向进化技术。加快推进结合生物分子实验室进化和菌体生命周期的 PAGE 技术以及基于 RNA 千扰的RAGE 技术发展。

6.底盘细胞设计和制备技术。发展底盘细胞与基因线路设计技术重点突破蛋白质序列计算设计技术、菌株计算设计技术、基于软件的计算机辅助基因线路自动化设计技术,以及通过遗传操作高效制备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底盘细胞的技术。突破目标化合物合成路径解析及合成元件表征、植物基因编辑、AI辅助关键酶定向优化等植物源底盘生物合成技术,发展高附加值化合物植物工厂配套生产技术。

7.高通量筛选技术。突破液滴微流控筛选、流式细胞筛选、基于生物传感器的高通量筛选、基于微孔板和自动化装置筛选、全基因组规模扰动测序筛选等高通量、自动化筛选技术。

8.代谢工程技术。以开发更高效的代谢路径、减少副产物生成、提高细胞目标产物产量为目标突破代谢工程技术,聚焦生物合成机制解析及代谢途径改造领域,重点突破微生物基因组分析技术、代谢网络动态调控技术、代谢合成途径智能设计技术。

9.发酵工程技术。以实现发酵过程精准控制为目标突破发酵工程技术,开展药用分子的规模化制备和生物合成系统优化研究,突破在线光谱检测技术、发酵尾气分析技术等应用于发酵过程的先进传感技术,发酵过程网络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自动化技术,开发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稳定、低成本的发酵技术。开展耐热型微生物元器件的挖掘、改造和应用的研究,突破微生物高温发酵技术。

10.合成免疫技术与细胞治疗。基于理性设计,开发合成细胞因子替代性细胞因子、免疫信号转换分子等免疫治疗大分子。基于前沿抗体技术,加快开发二靶点以上的多靶点抗体构架。开发精准免疫信号调控和强效细胞治疗的合成免疫技术。

(三)推动AI赋能研发创新。围绕“设计-构建-测试-学习”循环流程,推动人工智能在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深度融合应用。聚焦基因编辑、蛋白质设计、代谢途径优化、高通量实验等环节,部署建设 AI生物大模型和专属模型,搭建菌株资源库、基因代码库、生物元件库、信息数据库等生物资源数据库,开发智能化设计、可视化编辑、仿真测试、优化分析、图形绘制等人工智能辅助工具软件,加速研发进程,赋能创新发展。(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数据局)

(四)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围绕蛋白质设计、菌株构建、工艺测试等重点环节,建设高通量实验操作平台、自动化设计平台、测试验证平台、智能育种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资源数据库科研机器设备统一标准、开放共享。聚焦中试放大与规模化生产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基地)、检测检验中心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企业研究院和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应用合同研究外包、合同外包生产和产品定制研发生产等服务模式,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鼓励开展合成生物技术开发、转让、许可、咨询、服务等技术交易活动,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落地。(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

(五)推进建链强链延链。围绕生物制造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和延伸环节,通过企业招引、项目孵化和场景拓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面向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招引国内外龙头企业,支持在浙设立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业务运营中心。面向产业链薄弱环节,依托高能级创新载体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针对基础层、平台层关键技术突破,引进落地先进技术成果和国际人才项目。面向产业链延伸环节,支持省内医药、化学品、农业、消费品等领域龙头企业率先向高端、环保的生物制造方向转型,挖掘应用场景,孵化裂变更多生物制造企业。鼓励各地在项目落地审批、环保评价、产品准入等方面加强改革和制度创新,将符合条件的合成生物项目纳入重大产业项目予以支持。(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

(六)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建立生物制造企业培育库,开展企业成长评价,实施分级分类精准培育。构建“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梯度,通过落实创新激励政策、引入外部专家、提升园区(孵化器)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支持初创型企业快速孵化;通过支持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拓展市场渠道、加强用地用能保障等方式支持成长型企业长高长壮;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十链百场万企”对接活动等方式支持链主型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科技厅)

(七)打造标志性产品。按照“场景挖掘-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试验-应用推广”的路径,加快合成生物技术跨界场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推动基于合成生物技术的创新药、原料药中间体及创新疗法在恶性肿瘤、神经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应用,支持在省重点医院开展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加速新药应用和新产品上市。运用合成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水产、畜禽等领域培育优良新品种,在传统化工领域送代生产方式,在材料和能源领域开发更环保的生物基材料和生物燃料,在食品、化妆品领域开发更健康、更安全的功能性产品。按行业梳理应用需求清单:通过技术研讨会、需求对接会、专家定向联系等方式建立后端生产与技术研发端链接机制,推动新路线探索、新技术验证和新场景拓展,打造标志性产品。(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厅、省药监局、省农业农村厅)

(八)谋划布局特色发展。结合各地产业基础与特色资源优势,全省按照“一核引领、特色发展”的布局,前瞻培育生物制造产业。支持杭州围绕基础层、平台层关键技术突破打造创新策源地,全产业链布局,带动全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生物制造标杆城市;支持宁波、嘉兴、衢州立足化工、材料等产业基础,积极探索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谋划培育生物制造产业;支持温州聚焦创新药谋划打造“浙南生物制造”创新发展高地、湖州聚焦原料药中间体和体外诊断谋划打造“浙北生物制造”创新发展高地;支持绍兴、台州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创新药、原料药中间体、体外诊断等生物制造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基纤维、生物基塑料等生物制造产业;支持金华、舟山、丽水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功能性健康食品、海洋生物类产品、化妆品原料等生物制造产业。(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

专栏 3 区域产业布局

1.杭州。充分发挥杭州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主引擎作用,构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创新成果转化一产业化应用”的产业培育链条,围绕细胞与基因治疗、生物化学品、生物育种等领域,以西湖区为创新策源地,以萧山区、钱塘区为核心产业承载地,依托紫金港科技城、萧山江南科技城、中国医药港等产业创新平台,打造全国领先的生物制造标杆城市)

2.宁波。发挥宁波化工、材料等产业基础优势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围绕生物化学品、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积极探索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围绕细胞与基因治疗、体外诊断和海洋健康产品等领域方向积极布局生物制造产业。

3.温州。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中国基因药谷”为目标布局建设合成生物高能级创新载体,聚焦重组蛋白药物、抗体药物、高端生物制剂的研发生产引进高端人才和重大项目,打造“浙南生物制造”创新发展高地。

4.湖州。发挥农业资源和林木副产物资源优势,积极布局生物源农药、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生物燃料等生物制造产业;依托安吉县浙北生命健康产业园、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积极培育医药中间体体外诊断等生物制造产业,打造“浙北生物制造”创新发展高地。

5.嘉兴。发挥长三角区位优势,积极对接上海合成生物科创资源立足化纤产业基础积极探索合成生物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依托南湖区、秀洲区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创新药、原料药中间体、医药生物材料,依托归谷嘉善科技园布局培育体外诊断。

6.绍兴。依托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和上虞、新昌生物医药集聚区,重点发展创新药、原料药中间体、体外诊断等生物制造产业;围绕现代纺织、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生物基纺织纤维、生物质染料等生物制造产业。

7.金华。立足丰富的中药资源和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依托金华健康生物产业园、东阳经济开发区生命健康产业园等产业平台,运用合成生物技术,推动原料药中间体、中药成分提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保健品。

8.衢州。发挥优质生物和水资源优势,发展原料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和生物健康食品;立足化工产业基础,推进合成生物技术在化工和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应用。

9.舟山。立足丰富的海洋资源,应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功能性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原料等海洋生物类产品;发展海洋生物育种技术,提高水产品养殖效率。

10.合州。围绕打造新医药健康城,加快构建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生态,通过发展绿色制药、智能制药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医化企业转型升级,围绕创新药、原料药中间体、生物材料等方向,通过大企业裂变、技术孵化等方式培育生物制造企业。

11.丽水。发挥植物和道地药材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食药同源中药健康食品、植物源性绿色日化品、美容化妆品。

(九)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推进基础设施、高能级创新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聚”的链路加快培育生物制造产业。支持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生物制造产业创新生态共同体,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医院等资源,探索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场景示范应用和公共平台一体化服务等机制。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强化制度供给,构建“成果+人才十资本+市场”产业培育模式。聚焦生物制造产业培育,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和专精特新产业园,开展企业梯度培育,打造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地,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同机制。建立常态化、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政策集成,合力推动重大平台建设、重点项目实施和重点领域突破。围绕成果转化、审批许可、安全监管等关键环节,加强机制创新和制度供给。研究建立合成生物技术识别与风险研判机制,联合开展生物安全防范与伦理治理。建立生物制造产业统计监测制度,为产业培育提供辅助科学决策。(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

(二)加强金融赋能。依托科创母基金和“专精特新”母基金等,鼓励各地设立生物制造子基金,支持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制造项目产业化。强化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和“浙科贷”等政策工具支持,给予生物制造企业专项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利率优惠等政策倾斜。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引导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根据生物制造企业特点,通过担保业务奖补、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科技保险补贴等方式,为生物制造企业提供个性化信贷和融资服务。(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财政厅、人行浙江省分行、浙江金融监管局、省金融控股公司)

(三)强化人才支撑。将生物制造领域人才纳入紧缺人才目录,符合条件的培育认定为卓越工程师。鼓励高校增设合成生物领域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推进合成生物领域博士点及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校企合作培育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通过引才计划、布局海外研发机构、合作交流等方式,面向全球引进合成生物战略人才、青年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聘”等流动机制试点,深化科技特派团试点,推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走进企业。发挥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联盟作用,组建生物制造领域高端专家智库。(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委人才办、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

(四)优化审批监管。针对创新药、创新疗法等重点产品和项目开展增值服务,对研发清单内品种建立研审联动工作机制,提前介入开展全过程技术指导。试点开展创新药审评检查、生产许可改革,提高审评审批效率,缩短创新药抽样核查、符合性检查时限。支持创新药纳入新药应用清单,加强应用清单内医保品种配备使用。支持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纳入第二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实行单独排队,优先检验检测、注册核查、审评审批。推进合成生物技术在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原料等领域的创新运用和合规生产,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产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责任单位:省药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

(五)营造创新生态。组建生物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和行业协会,主导或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定。加大生物制造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并推广业内认可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与维权指南。建立浙江省生物制造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提供专利导航政策和标准宣贯、项目实施与推广、公共决策与研究咨询、专利信息服务和数据开放使用等增值化服务。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产业链对接、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开放、创新、包容的发展氛围。(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

Copyright © 2024-2025菏泽鲁西新区兴商商务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
名片二维码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
微信二维码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
回到顶部